2014年5月3日韩国宗庙祭礼在宗庙举行。宗庙祭礼是在王室内举行的极为庄重的国家级祭祀活动,是由君主亲自主持的一种吉礼。儒教社会把吉礼奉为“五礼”(吉礼、凶礼、军礼、宾礼、家礼)之首,认为吉礼是实践“孝”的根本。朝鲜是以儒教思想为本的国家,认为崇拜祖先是为“人”的基本道理,同时也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法度,因此对祭祀格外重视,早期就设有宗庙、太社、太稷,并在这些场所为开国和治国的君主、王室祖先以及对国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文武官员举行祭祀。
宗庙祭礼主要分“定时祭”和“临时祭”两种,根据季节,还举行“荐新祭”,祭品为新鲜水果或五谷杂粮。定时祭除在每年春、夏、秋、冬第一个月(阴历1月、4月、7月、10月)举行外,还在腊月举行“腊月祭祀”(称举行祭祀的那一天为“腊日”)。临时祭每逢国家有喜事或凶事时举行。韩国解放后,宗庙祭礼一度被废止,但从1969年开始得以恢复,由全州李氏大同宗约院主管,每年5月第一个星期日举行。
宗庙祭礼的礼法和礼节是所有祭祀仪式的范例,因此举行祭礼时极为严格庄重。宗庙祭礼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:迎神、奉神(使神愉悦)和送神。

韩国宗庙大祭

具体程序如下:各项准备活动 → 就位(祭礼正式开始前,祭官各就各位)→ 迎神(迎接祖先的神灵)→ 神官礼(君主亲临祭室,焚香迎神)→ 进馔(献谷物、肉等祭品)→ 初献礼(初献官敬酒,跪拜,读祝文)→ 亚献礼(向神灵第二次敬酒)→ 终献礼(敬最后一次敬酒)→ 饮福礼(共享祭品)→ 撤笾豆(撤祭品)→ 送神(恭送祖先神灵)→ 望燎(焚祝文、币)→ 祭后处理
宗庙祭礼是严格按照儒教风格举行的最高等级的王室仪礼,而且通过以国家层面实践东方基本理念“孝”,起到了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纽带作用,同时发挥了维护秩序的作用。宗庙祭礼在宗庙这一具体建筑空间内举行,其庄严洗炼之美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东方综合艺术的精髓,是超越500年时间和空间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。

宗庙祭礼乐是在宗庙举行祭祀大礼时,烘托庄严气氛的器乐演奏及歌舞表演。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世宗时期宫中喜礼宴上演奏的乐曲《保太平》和《定大业》。自世祖10年(1464)起,宫廷祭礼开始添加必要的乐曲,并在宗庙祭祀中开始正式采用。后来由于壬辰倭乱的影响,宗庙祭礼乐一度不振,到光海君即位后逐渐开始恢复原有规模,一直流传至今。
11首《保太平》和《定大业》曲在祭礼进行过程中随不同次序分别采用不同乐器来演奏。在正殿门前石阶(上月台)上演奏乐曲(没有歌曲伴唱)的乐队称“登歌”,在台阶下演奏乐曲并伴唱歌曲的乐队称“轩架”。

宗庙祭礼乐流传至今,其曲调及编排随年代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。
《保太平》和《定大业》的歌曲简练雄壮,内容为歌颂建立伟大国家和使国家不断发展的君主的恩惠。宗庙祭礼乐的演奏时伴有佾舞表演,佾舞有分文舞和武舞两种,它们分别象征文治和武功。文舞是颂扬历代先王文德的舞蹈,舞者在《保太平之乐》伴奏下表演,左手持龠(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),右手握翟(一种挂有羽毛的道具)。武舞是颂扬先王武功的舞蹈,舞者在《定大业之乐》伴奏下表演,手握刀、枪、弓、箭等木制道具。

宗庙祭礼乐的主旋律用编钟、编磬、方响的打击乐器演奏,此外以唐笛、大笒、奚琴、牙筝等管弦乐演奏为起到装饰作用的副旋律,再加入细腰鼓、钲、太平萧、节鼓、晋鼓等乐器和伴唱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,其隆重与华丽是其他任何乐曲无可比拟的。
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分别被国家指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6号和第1号,由专门机构负责保护管理。2001年5月18日,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共同列入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下面奉上我这次参加活动的第一手照片: